卓創資訊生豬行業資深分析師李晶
【導語】從能繁母豬數據推算,未來11-12月理論供應量呈持續增加走勢。而二次育肥補欄高峰已過,對豬價影響由利多轉向利空,未來在11-12月的兩輪出欄均會加碼供應。11-12月豬價欲破新高需消費端強有力支撐。而2026年春節時間較晚,備貨意愿或相對較弱。若豬價漲至6.5元/斤以上,消費量或環比持平后小增,增幅不及預期。豬價上漲缺乏屠宰端增量支撐,豬價再破新高可能性不大。
理論供需關系:11-12月供增需增,供需比或持續增加
(相關資料圖)
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和卓創資訊對能繁母豬存欄量在200頭以上規模企業能繁母豬數據推算,11-12月生豬理論供應量或連續增加。且12月腌臘旺季一般是大豬需求高峰期,養殖端也會選擇在這期間集中出欄大體重豬源,12月供應量增幅或超過11月。但10月規模場前期放量出欄,豬價與散戶價差較小,出欄壓力較小,月度出欄進度較快,下旬部分養殖場選擇將下月出欄計劃提前至10月出欄,因此11月上旬養殖端出欄節奏或偏慢,11月中旬至12月底或逐步加快。而根據近7年屠宰量季節性走勢分析,11-12月生豬屠宰量或呈逐步增量的走勢,其中11月增幅較小,12月增幅較大。
因此根據理論出欄量與理論屠宰量走勢分析11-12月或供增需增,理論供需比或持續增加,或影響月度生豬均價先漲后跌。
養殖端增重相對謹慎,春節滯后或導致12月屠宰量增幅不及預期
結合近7年交易均重季節性指數與2025年均重進行對比,2025年1-8月交易均重基本符合季節性變化規律。9月養殖端提前開始壓欄,10月均重延續小幅上漲走勢。截至目前,全國生豬交易均重為124.75公斤,較9月初上漲0.82公斤,同比下滑0.48%。這意味著近兩月隨著氣溫降低,生豬增重速度加快,養殖端加速出欄,存在有適當的壓欄增重行為。但與2024年同期相比,壓欄增重相對謹慎,且從當前交易豬源均重水平推算,規模場對于大豬壓欄意向并不強。
對比2021-2024年四季度春節時間在1月末或2月中旬與1月上中旬季度的平均屠宰量和生豬均價,春節時間較晚的情況下,備貨意愿降低,兩月平均屠宰量增幅在15%以內。而春節時間較早的情況下,兩月平均屠宰量增幅在15%-25%,備貨意愿提升。而2026年春節時間在2月中旬,相對較晚,終端居民消費備貨意愿不強,但考慮當下對11-12月豬價預期在6.0-7.0元/斤的預測范圍內,豬價低位情況下分割利潤較高,企業宰量或明顯增加,豬價高位,分割利潤下滑,屠企或減量屠宰。截至目前10月企業日均屠宰量為18.5147萬頭,已較同期增加18.73%,有明顯增長。因此若11-12月均價若漲至6.5元/斤以上,11-12月屠宰量或分別環比持平、環比增15%左右。若豬價在6.0-6.5元/斤以內,11-12月屠宰量環比增幅或與2024年相似,分別為8%和20%左右。
因此,從體重角度看,養殖端謹慎增重,規模場出現大豬集中過剩現象可能性不大,屠宰端增量情況需與豬價水平結合推演。均價偏高,宰量或11月持平,12月小增。若均價偏低,宰量或保持連續增加。
二育高峰已過、對市場影響或由利多轉利空,12月上市公司仍存年底沖量可能
據卓創資訊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0月第四周,樣本企業二次育肥銷量為47346頭,較9月最后一周增加31406頭。也是3-4月過后年內的第二輪補欄高峰期,結合社會多方調研數據,部分規模較大的二次育肥戶已完成補欄,僅有部分中小規模育肥戶仍在觀望。而按照當前補欄體重和增重周期推算,壓欄至150公斤,出欄節點或在11月下旬,而壓欄至160-170公斤出欄節點或在12月中旬,二次育肥對市場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利多轉利空。
同時,隨著養殖端規模化程度提升,集團公司出欄節奏會對市場交易心態起到風向標的帶動作用。得益于1-5月外賣仔豬暢銷,集團公司得以在持續壓欄的情況下,年度的出欄進度完成較2023年和2024年略偏快。卓創資訊統計,截至9月,前7家集團公司年度出欄進度完成至73.78%,較2024年快1.27個百分點,較2023年快0.97個百分點。但9-10月仔豬補欄熱度明顯降溫,仔豬走貨遲緩,企業更多需要依賴加大商品豬出欄以沖刺年度出欄計劃的完成,12月集中沖量的可能性很大。
綜上所述,11-12月理論出欄量或逐步增加,且結合二次育肥出欄與上市公司年底沖量情況分析,11-12月供應端利空影響超過利多影響,但消費旺季屠宰端宰量仍有支撐,豬價跌回10月低點的可能性不大。未來豬價能否再破新高的支撐點在于消費。而消費端增量情況與豬價息息相關,結合實際情況預演推算,11-12月豬價再破新高可能性已不大,預計月均價或在11.5-12.5元/公斤范圍內運行。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nazong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