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三峽大學上了熱搜,今天,重慶工商大學也上了熱搜:#大學法學老師被學生吐槽稱將起訴#。
10月29日,重慶工商大學的校園賬號“工商秘密”上出現(xiàn)了一則匿名投稿:
“法學院胡老師上課特別刻薄,把沒禮貌當幽默。”
(資料圖)
看似一句普通吐槽,卻像一枚火柴,點燃了整個微信群。
沒多久,截圖滿天飛——“某女老師刻薄、媚男”“上課羞辱學生”之類的指控,開始在學生圈流傳。
然而,這次被點名的老師——胡霞——不是個會忍氣吞聲的人。
她教的是法學。
胡霞看到帖子后,第一反應不是沉默,而是固證。
她在班級群里發(fā)言:
“請這位同學拿出證據(jù)來,否則我會起訴你侵犯名譽權。我已聯(lián)系‘工商秘密’后臺,要求提供發(fā)信人信息。每一句話,都要你自己負責。”
最后,還精準的@匿名的那位叫李林倍的同學。
群里瞬間安靜。
胡霞表示,網(wǎng)絡不是法外之地,要起訴李同學。
還說李同學只敢私信不敢說。
這是李同學發(fā)的私信,她承認:“老師,是我發(fā)的。”
原來,事情的起因很簡單。
胡老師課堂上提問“子公司與分公司的區(qū)別”,李同學回答不上來,被點名批評。
下課后,她心生怨氣,把情緒寫成匿名投稿,順手加上幾句“上課刻薄、媚男”,想宣泄一下。
沒想到,這一貼直接炸鍋——從“被罵20分鐘”到“人格侮辱”,只差一層傳播濾鏡。
胡霞沒有選擇和解。
她一條條質(zhì)問:“哪一項我說過?誰聽到的?證人是誰?證據(jù)在哪?”
她甚至在群里點名輔導員、班長共同見證,明確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這下,李同學徹底慌了。
連夜在群里公開道歉:“對不起老師,是我沖動了?!?/p>
但胡老師沒有接受:“我不是為了自己面子,我是要給你上一堂法律課——誹謗與情緒宣泄,不是一回事。”
李同學是真的被嚇傻了。
但老師并不打算就這樣輕易放過她。
只是其他學生就被這個女生連累了。
就這樣,這位女生真的被老師全方位教做人了。
李同學的朋友圈也被人截圖發(fā)到了網(wǎng)上:
只能說,有點嘴欠的李林倍真的惹到了不該惹的人,連自己老師的學術資歷和研究方向都不知道。
胡老師還是重慶市有名的教學能手,獲得過二等獎。
胡霞的反擊,也讓不少同行拍手稱快:“現(xiàn)在的老師,終于有人敢站出來了。”
這起事件在校園內(nèi)外引發(fā)了熱議。
很多老師在私下感嘆:“現(xiàn)在上課都得如履薄冰,不知道哪句話就被截屏舉報?!?/p>
過去幾年,“學生舉報老師”的新聞屢見不鮮。
有的出于理念分歧,有的源于課堂沖突,但越來越多的案例,成了情緒出口。
匿名投稿的“爽感”,往往只持續(xù)幾分鐘,留下的卻是信任的崩塌。
有人評論:“法學院學生遇到的不是胡老師,是現(xiàn)實版《法律的溫度》。她用一場反擊,讓學生知道——表達自由不是造謠自由?!?/p>
10月30日,涉事李同學所在班級的輔導員何老師告訴《正在新聞》,相關的事情正在由相關的部門在處理,還請公眾理解下,具體情況不方便說。
輿論仍在發(fā)酵,但無論結(jié)局如何,這場風波都給出了一個冷靜的注腳:
網(wǎng)絡時代,匿名不是隱身,情緒不是真相。
每一次“發(fā)泄”,都可能變成一次“取證”。
尤其當你面對的,是一位懂法、也懂底線的老師。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nazong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nèi)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jīng)書面授權,轉(zhuǎn)載注明出處
未經(jīng)中國健康網(wǎng)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供稿服務 | 版權聲明 | 友情鏈接 |